免费下载
网站简介

找论文变得更简单!

帮找论文

当前位置:

重点论文网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论网络时代中的公民政治参与模式的选择
创建时间:09-07

论网络时代中的公民政治参与模式的选择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毋庸置疑,政治文明自现代社会发展至今,一直都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政治文明中,公民的政治参与度一直被当今世界众多国家作为衡量本国政治文明的重要依据标准。随着现代公民政治活动在社会生活中的影响不断增强,民众通过政治参与表达自己的政治意愿,使直接或间接影响自身利益的政府政策更多的以民意为基础,由此使得公民的政治活动日益成为一个政治系统稳定运行的重要保证。由于世界各国在政治、经济、社会、历史、文化等方面的不同,公民在各个国家的政治参与形式、种类、方法以及程度方面都存在着较大差异。但其最终目的都是使自身的利益在公共政策中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社会主义大国,如何更好的,更有效率的提高公民的政治参与度,真正建立起来一套完整的与我国人民当家作主地位相一致,与我国基本国情相一致的人民政治参与制度一直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努力方向。客观的说,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模式已有较大转变,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仍然存在很多问题,这是由多方阻力造成的。其中一个主要阻力就来自于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渠道方式方面。参与渠道的窄小,民意反映渠道的闭塞,参与方式的形式化严重阻碍了我国公民政治参与模式的转变和发展。有鉴于此,我们必须探索发展出一种新型的更具实用性的公民政治参与的新模式。
伴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 网络以高速度、便捷化、实时性、动态性和开放性等特点,在当今整个社会生活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凭借其优点。相应的,网络也就很快的被应用到各国的政治生活中,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传统的政治参与模式。毫无疑问,网络政治参与在成为一种新型的政治参与形式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给现实社会政治生活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该课题拟对当前我国公民政治参与过程中的问题进行深入思考,研究总结出公民政治参与的网络化应用这一新型的公民政治参与模式的方式方法,依据我国的基本国情,分析网络政治参与带来的正反两方面影响,探索建立起符合网络时代特性的政治参与体系,并使之与现有政治参与机制有效对接。本文将注重对相关事例的研究和思考,以着力提高本文的可信度。若清晰明了的阐述出本文的主要内容和相关重要理论知识点,相信会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它可以更好的为我国政府在提高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度方面提供必要的参考。在进行公民的网络政治参与的实践运行过程中预先发现其问题,并给与有效的解决。在实践公民的网络政治参与后及时的总结出这一实践结果的经验和教训,以对新的公民政治参与模式进行优化和升级,更好的拓展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渠道,提高政治参与水平,由此最终巩固并加快我国的政治文明建设,更进一步体现和巩固我国人民当家做主地位。
二、文献综述
黎晓武,陈威(2010)认为:网络发展给我国公民政治参与带来正了反两方面影响。为此,国家有必要通过大力培育公民意识、打造法治化的网络平台、构建长效的公民网络参与机制,来保障网络背景下公民政治参与权的有序、有效行使。
李斌(2008)认为:网络政治参与是信息时代出现的一种新的政治参与形式,正在成为政治参与主体、行使民主权力、促进政治发展和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政治参与正在或将要表现出三个方面的发展趋势,即网络政治文化将深刻影响政治参与;网络共同体的政治参与将成为网络政治参与的重要方式;电子政务平台成为网络政治参与的基本途径。
詹乐,江 珂(2010)认为:网络政治参与作为一把双刃剑 , 在提升政治参与质量、促进政治参与发展的同时 , 也有可能给政治参与在未来的发展带来许多诸如政治参与中的无序性、网络政治参与的情绪化等消极影响。这就要求我国完善网络立法,提供开明的网络制度供给,形成与公民参与的回应机制,实现二者的良性互动加强个人和网络媒介自律,营建“绿色和谐”网络环境。
谭伟燊(2007)认为:当代公民网络政治参与越来越显示出与传统政治参与完全不同的新形态,网络政治参与的平等性、开放性、交互性、实时性、、匿名性等特点, 造成网络时代政治参与控制困难化与复杂化。因此政府须制定相关的制度与法律法规,保证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可行性和独立性。
张萍(2010)认为:网络表达在培育公民意识、提高公民的政治参与,推进我国的政治文明建设等方面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受网络自身的局限性,社会外部环境问题的影响,政治参与的网络化应用在我国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因此当前我国应着力发展公民政治参与的网络化应用,增强网络等媒体的社会责任建设和“行业自律”培养和教育公民的主体责任意识和道德意识。
通过对文献进行概况得出,目前我国在公民政治参与方面遇到许多问题,而公民政治参与的网络化应用凭借其种种优点正日益成为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一个重要形式。通过深入探究当今我国公民的网络政治参与,我们可以从中总结归纳出其运行模式、方法、及具体的操作程序,并从中找出不足之处,加以研究、推理论证,最终提出一整套行之有效,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公民政治参与的网络化应用新模式。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文共分为四大部分,各部分环环相扣。第一部分主要对我国现今的公民政治参与主要形式进行简单的介绍并分析其不足之处,第二部分主要介绍公民政治参与的网络化应用的理论思想及具体的应用方式方法,总结出其独特的优势并对其可行性进行严密的推理研究。在此基础上,第三部分从公民网络政治参与实践情况的角度方面分析中国公民政治参与网络化应用模式制度的缺陷,第四部分是研究解决当前网络政治参与制度方面的问题,提出行之有效的应对措施,总结归纳出健全在我国网络时代中的公民政治参与模式的具体措施的建议。
四、研究的主要方法
本文将着力运用以下研究方法:1、描述性研究法。力图将已有的现象、规律和理论通过个人的理解和验证,给予叙述并解释出来。通过这种方法,力求合理地提出问题,揭示弊端,描述现象。2、用归纳和演绎、分析与综合以及抽象与概括等方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定性分析。3、个案研究法。择定一些特定的典型事例,进行实证分析,以深化对本课题的定性和分析。
四、主要参考文献
[1] 詹乐,江珂.论现阶段公民网络政治参与中的问题及其对策[J]. 青年文学家,2010(13).
[2]李斌.论网络政治参与的发展趋势[J].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O08(2).
[3] 张鸷远. 论当前中国公民网络政治参与中暴露的问题及其对策[J]. 理论前沿,2009(12)
[4] 黎晓武,陈威. 论网络背景下公民政治参与权的行使[J].求实,2010(9).
[5] 谭伟燊.论如何确保网络政治参与的有效性[J].现代商贸工业,2OO7(9). 
[6] 张萍.论网络媒体在提升公民政治参与中的作用[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
[7] 何正玲,刘彤.论网络政治参与的主体及形式[J].兰州学刊,2011(8).
[8] 陈正良,周蓉. 论公民网络政治参与在民主政治建设中的作用及其完善[J]. 中州学刊,2011,(1).
[9] 徐黎明,姜艳艳.论网络时代的公民政治参与的意义[J] .理论探究,2008(4).
[10] 储 峰1,高宏星2. 论网络政治参与对政府公共管理的影响[J]. 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10(1).
[11] 张鸷远. 论当前网络政治参与对社会稳定的负向影响[J]. 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10(1).
[12] 郑新瑜,孔峥臻. 论网络化条件下的公民政治参与[J].法治与社会,2009(12)
[13] 焦玉玲.论信息化时代网络舆论与公民政治参与 [J]. 上海党史与党建,2010(2)
[14] 李妍. 简论我国网络政治参与与公民社会的互动关系[J]. 理论观察2011,(1).

目录
引言    1
一、我国现今的公民政治参与的主要模式及存在的问题    1
(一)民主选举    1
1.间接选举    1
2.直接选举    1
3 .等额选举    2
4.差额选举    2
(二)民主决策    2
1.社会公示制度    2
2.社会民主决策听证制度    3
3.村民自治    3
4.城市居民自治    4
(三)民主监督    4
1.信访制度    4
2.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    4
二、公民政治参与的网络化应用    5
(一)网络背景下公民政治参与权概念    5
(二)网络背景下公民政治参与的组成部分    6
1.网络政治参与的主体    6
2.网络政治参与的客体    6
3.网络政治参与的手段    6
4.网络政治参与的方式    6
(三)网络背景下公民政治参与的特点    7
1.网络政治参与具有直接性    7
2.网络政治参与具有平等性    7
3.网络政治参与具有开放性    7
4. 网络政治参与具有多样性    8
5.网络政治参与具有廉价性    8
(四)网络政治参与具有的优势    8
1.网络政治参与有利于增强公民的民主意识与政治责任感    8
2.网络政治参与有利于增强社会监督力度    8
3.互联网的普及大大节约了公民政治参与的成本    9
4.网络政治参与使政府的社会服务更具有可选择性    9
三、网络时代中的公民政治参与模式的不足    9
(一)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情绪化和网络暴力对社会生活秩序造成冲击    9
(二)网络技术的虚拟性和隐蔽性增加了政府社会管理的难度    10
(三)网络政治参与便利了西方政治思想对我国的非正常渗透    10
四、完善我国网络化条件下公民政治参与模式的对策    10
(一)加强网络参政的法制建设,规范网络秩序    10
(二)加强对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引导    11
(三)增强网络等媒体的社会责任建设和“行业自律”    11
(四)培育健康的网络政治文化    11
五、结语    11
参考文献    13
致 谢    14

最新论文

网站导航

热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