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下载
网站简介

找论文变得更简单!

帮找论文

当前位置:

重点论文网    文科论文    汉语言论文    从潘金莲看《水浒传》作者的婚姻观
创建时间:01-11

从潘金莲看《水浒传》作者的婚姻观


From Pan Jinlian We See the Views on Marriage of  Author of Water Margin
目    录

摘要……………………………………………………………………………Ⅰ
Abstract…………………………………………………………………………Ⅱ
目录……………………………………………………………………………Ⅲ
一、潘金莲之心强命苦,令人惋惜的悲剧婚姻命运…………………………1
    1. 潘金莲卑微的出身,凄惨的命运……………………………………1
    2. 潘金莲缺乏两性相互吸引条件的婚姻………………………………2
二、与潘金莲相类似女性的悲剧婚姻…………………………………………3
三、作者的婚姻观………………………………………………………………5
    1. 作者婚姻观的内容……………………………………………………5
    2. 作者婚姻观形成的根源………………………………………………5
       2.1 生活的时代背景 …………………………………………………6
       2.2 传统封建思想的影响……………………………………………7
注释……………………………………………………………………………10
参考文献………………………………………………………………………10
致谢……………………………………………………………………………11

 

《水浒传》是一部现实主义的文学巨著,它描绘了一场农民起义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最后从胜利到失败的全过程。其中刻画了大量的人物形象,作者的写作意图十分明显,即赞扬梁山泊的英雄好汉。《水浒传》毕竟是男人的世界,是男子生活、奋斗的舞台,女性只是作为附属形象出现,然而作品却通过这些女性婚姻的际遇的描写,反映了当时女性所处的社会地位,显示了作者封建落后的婚姻观与思想意识。本文试图从《水浒传》中的潘金莲和与她有着联系的女性来探究作者的婚姻观,以及作者这种婚姻观的根源!

一、潘金莲之心强命苦,令人惋惜的悲剧婚姻命运

1.潘金莲卑微的出身,凄惨的命运
自《水浒传》问世后,潘金莲便成了千古淫妇,她是作者极力否定的人物,后来演变成为天下所有“红杏出墙”的代名词。时移世易,以我们现代人的眼光来看,她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有着悲剧的婚姻,是值得我们同情的女性,而为什么这样的女子却遭受了千百年来作者和人们的唾弃呢?我们且先看书中的二十四回“王婆贪贿说风情,郓哥不忿闹茶肆”中是怎样描写潘金莲的:“眉似处春柳叶,常含着雨恨云愁;脸如三月桃花,暗藏着风情月意。纤腰婀娜,拘束的燕懒莺慵;檀口轻盈,勾引的蜂狂蝶乱。玉貌妖娆花解语,芳容窈窕玉生香。”[1]这主要描写了潘金莲的美貌。这样天生美貌的女子生活在那种恃强凌弱的世俗社会里,即使自己能洁身自好,难保不免有一些“狂蜂乱蝶”兀自地撞将上来,潘金莲的不幸始于她的美貌。她是个不折不扣的下层人民的子女,并且还是个大美人,那么她的一生在那个封建的年代便注定是悲剧。她出生于下层,一开始便注定了为奴为婢的命运,但她并未放弃人格尊严,对于那张大户的纠缠并未屈从,而是极力反抗,即使纠缠之人是个财主,能够满足她享不尽的荣华富贵,当时社会权衡婚姻的前提条件是当事人的利害关系而非年龄、容貌、才华或其他。可见当初的潘金莲对自己的另一半也是有着憧憬的,并非一个老财主能够替代她少女时对理想异性的向往。后来,她纵然摆脱了主人的纠缠,却无法摆脱惨遭大户最阴损的报复的必然命运。她最终还是被“白白的”嫁给了武大。一个年轻美貌的女子不得不和一个丑陋不堪毫无感情的男子厮守在一起,而且要成年累月,无休无止地“将就”下去,这恐怕是封建社会里的封建婚姻典型的一例。她的姻缘是一个悲剧,是残酷的报复,廉价的买卖。这段因缘最终导致了一人毙命,一人遗臭万年的破败结局。但为什么这段悲剧婚姻的过错都要归咎于潘金莲呢?武大就没有过错了吗?就因为他丧失了性命就该逃脱一切责任吗?事实上武大就是封建社会所竭力维护的夫权形象,是封建社会夫权的象征,他们婚姻的悲剧实际上是整个封建社会的悲剧。

2.潘金莲缺乏两性相互吸引条件的婚姻
作为正常人所应有的两性婚姻生活,在潘金莲和武大之间是不存在的。因为他们之间缺乏男女结合起码的必备条件,相互吸引和依恋。一个“颇有些姿色”,另一个却“三分像人,七分像鬼”;一个“平日快性”,另一个却是“三答不回头,四答回身转”;一个是“嚼钢咬铁”,不肯饶人,另一个却懦弱本分,能忍肯受;这样的两个人怎能生活在一起,生活在一起又怎能和谐?武大可能喜欢潘金莲,可潘金莲却很难喜欢武大。古语有云:“将欲取之,必先与之”,但武大能给潘金莲什么?按照柏拉图的讲法“爱人至少在心灵方面没有欠缺,如果只是身体的欠缺,那还不失其为可爱”,但武大则远不只是身体的欠缺。他甚至不能给潘金莲应有的安全感。在那个恃强凌弱的社会,善良老实往往等同于卑怯和屈辱无能。在当时本身就是弱者的女人都希望她许以终身的异性可以依赖,特别是像潘金莲这样的曾受邪恶虐待但未能屈服的女子则更渴望能找到一个不畏邪恶的,能与之并肩作战的坚强伴侣。很显然,武大终究是武大,他不仅仅只是身体的欠缺,他更缺乏的是一种勇气,一种潘金莲最为需要的勇气。作为一个男子,武大连做男人的本能也不足,他生理欠缺,家庭结构的夫妻关系难以维持。从动物性来说,“雄性动物生性好斗,恣意互相残杀,这是自然许诺的。因为,相对而言,雌性对于自然的目的来说是必要的,而雄性几乎并不是必要的……”[2]从生理条件看,女性富于接受性、被动性,一般是和谐、平衡、宁静的。而男性则富于攻击性、主动性,来源于赫尔蒙的冲动。意大利社会学家阿奎那认为从身体、生理和意志上看妇女的本性是儒弱的,他说:“女子是从属于男人的,因为无论是在意志上,还是在体力上,女人都是天然懦弱的。……男子是女子的起源和目的,就像上帝是每个创造物的起源和目的一样”[3],由于武大郎的天性不足,导致男子汉气概的失落,生理欠缺又使潘金莲的爱欲不能得到满足。德国马尔库塞指出:“在性关系的本性中,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都同时是主体和客体,性欲能量和攻击能量应融合起来”,武大没有足够的性欲能量也就没有足够的攻击能量,是性爱的肉体弱者,所以金莲“欲火难禁一丈高”。卑弱的丈夫必然会家门不严,潘金莲在家庭结构的束缚下又不能脱离武大,只好与人暗地私通了。正如书中说到:“武大若挑担出去,大户候无人,便人房中与金莲厮会。武大虽一时撞见,亦不敢声言,朝来暮去,如此也有几时”,“金莲在家无事干,一日三餐吃了饭,打扮光鲜,只在门前帘子下站着,常把眉目嘲人,双睛传意。左右街坊有几个奸诈浮浪子弟,唆见了武大这个老婆,扮扮油样,沽风惹草。被这干人在街上撒迷语,往来嘲戏”。苏联伦理学家斯坦尼斯拉夫曾指出:“在性生活方面……越是降低要求,性交的一方就越容易为同性的另一个所替换”[4],西门庆就在此基础上与金莲勾搭成奸。在作者眼中武大就是如此渺小的形象,却仍然对潘金莲给予极端的否定,为什么作者要这样塑造她呢?就因为她“红杏出了墙”,试图从无爱的婚姻中解脱出来,动摇了封建社会男子的夫权。从这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作者有着落后封建的妇女婚姻观。
从现代人的角度来看,他们的婚姻是无爱的婚姻,是没有感情基础的婚姻,是不人道的,夫妻双方都有从这场婚姻解脱的权利,有追求自己幸福的权利,至于潘金莲 “红杏出墙”的行为只是在当时特定社会环境下“万不得已”而为之的行为,大家试想一下如果在现代这个文明社会,夫妻双方不存在感情希望脱离婚姻是可以采取和平有效的方式进行解决的,而在封建社会作为一个女子对婚姻是没有自主选择权利的,他们只能无条件地服从,当她们不堪忍受时则只能采取另一种极端的方式,而这种方式则成为了一种无意识的反抗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婚姻制度的行为。当然,武大的死,潘金莲固然有罪,但这也不能不说他是自作自受,武大诚然懦弱,但更加龌龊和惟利是图,在婚姻上尤其如此。在张大户允许后,他自以为取得了对潘金莲的所有权,从身体到灵魂,更力图把这一权利发挥得淋漓尽致,如同所有夫权主义者一样,在他看来,潘金莲不过是他“忠厚”之报的一个赐物,他以“忠厚”得来的东西,完全不必以“忠厚”对待。潘金莲只是炊饼以外他作为男人的又一证明:炊饼是他的职业,而潘金莲则证明他有一个绝对服从他的老婆。他对潘金莲的最大关怀和期望就是教她成为自己的需要而不能有任何个人的意志,这是何等的霸道和违背人性。从深层的意义上看,武大其实是死于他要巩固的夫权。这个权是封建社会制度给的,武大之死,在以女人为性具,为生殖者,为附属物的夫权社会里,不是一个悲剧,而是一个喜剧。

二、与潘金莲相类似的女性悲剧婚姻

    潘金莲的悲剧不是偶然的现象,而是整个封建社会女性的悲剧。作者生活在中国封建社会的明代——封建统治阶级集历代腐朽反动的妇女观之大成的时代。皇权、神权、族权、夫权四条绳索紧紧地套在中国女性的脖子上,妇女的命运已经降到了前所未有的低度。社会不给他们出路,作者同样没有给她们出路。在她们“偷人”、通奸、甚至杀夫之后,得到了“应有”的下场。《水浒传》中除潘金莲被冠以“淫妇”外,还有其他被冠以“淫妇”的女性,她们的婚姻和潘金莲的婚姻极为相似。
阎婆惜在《宣和遗事》里,是烟花娼妓。《水浒传》的作者把她改成了原本是卖唱的,是她母亲由于感激宋江施舍棺木,自愿许给宋

最新论文

网站导航

热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