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下载
网站简介

找论文变得更简单!

帮找论文

当前位置:

重点论文网    教育论文    教育心理学论文    中国学生英语阅读过程中的“文化休克”现象
创建时间:04-13

中国学生英语阅读过程中的“文化休克”现象

摘要:本文旨在通过文献分析总结,探讨中国学生英语阅读过程中的“文化休克”现象的产生原因及解决方法。探索中英文语言的奥妙之处。
关键词:英语阅读;文化休克 


 “文化休克”是人们迁移到一个陌生的环境后产生的心理上的不适应它是跨文化交往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现象。英语阅读是当代中国学生提高英语语言水平,积累语言知识,发展语言技能的重要途径。学生们在习得语言的同时,也在了解该民族的文化,语言不仅仅是一套符号系统,更是文化的载体和折射镜,语言可以从社会的自然环境、生产劳动、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历史典故、思维方式等方面反映出中西两种文化的差异。[1]在我们英语阅读的过程中,本族语常常会有很大的干扰和影响,甚至有时会成为英语阅读中的一些障碍和产生错误的根源。在阅读英文文章时,通常会对一些东西方有所差异的方面难以透彻理解语言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此时就存在一种“文化休克”。近年来跨文化的阅读心理研究为外语阅读教学提供了多方位的理论支撑,其中,文化因素被越来越多的人认为是影响外语学习者阅读水平的重要因素,也是制约学习者阅读心理活动的主要方面。探讨中国学生英语阅读过程中的“文化休克”心理,有助于学生克服阅读障碍,提高阅读质量.
阅读
什么是阅读?从书面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过程。书面材料主要是文字,也包括符号、公式,图表等。首先是把文字符号变成声音,后达到对书面材料的理解。阅读是一种主动的过程,是由阅读者根据不同的目的加以调节的。
影响阅读的3大要素:一是语言水平,二是背景知识,三是阅读技能。近几
十年里,中外学者在英语水平和背景知识对英语阅读能力的影响上已达成共识,而在阅读技能方面,近20年来,研究者们感兴趣的是外语阅读者已经具备的母语阅读能力是否会向外语阅读迁移。事实上任何语言都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共同性。人类的思维本身也具有一定的共性。我们完全可以利用母语和外语之间有共性的东西来促进外语的学习或者通过两种语言中某些相似或相异的比较来加速外语的学习。
“文化休克”
“文化休克” (Cultural Shock)最早是由1958年美国人类学家奥博格(Kalvero Oberg)提出的。是指一个人处于一种社会性隔离,而产生焦虑、抑郁的心理状态,而不是指临床上那种由于疾病引起的丧失意识的病理性休克。这种心理状态的产生常常是由于突然处于异已文化生活环境或者是在长期脱离原有的文化生活环境,后来又回到自己原有文化生活环境;也可以是由于同时分别忠诚于两种或多种文化心理时产生的。[1]文化休克常见于移民当中或者是在一个社会内,不同文化背景的民族因文化生活环境发生根本性改变的时候。例如留学生或是移居国外的人,到了新环境,那里的气候、饮食、文化背景以及人际关系都会与自身生活过的环境存在很大差异。影星陈冲说过一句令许多华人深有感触的话:即便是在国外生存了20年,每天早上牙膏味道的不一样都会让自己伤心难受。对于许多华人来说,虽然改变了国籍,但中西文化的差异仍会让人觉得没有归属感。尤其是刚到国外的新移民,易陷入一种“文化休克”状态。即使是在国内,北方人南下,或是南方人北上,一样会产生这种现象。
英语阅读过程中的“文化休克”
中国学生在英语学习中也同样存在另一种形式的“文化休克“现象。在英语学习过程中,阅读能力是公认的最稳定、最持久的模式。无论是在汉语还是英语的语境中,阅读都包含读者、文本、读者与文本间的互动等内容。尽管汉语的阅读与英语阅读之间存在着许多共同的重要基本因素,但其阅读过程差异很大。语言是随着人类社会产生而产生,随着人类社会发展而发展的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它具有表达思想.描绘世界,进行交流的让会功能。因此,学习外语必须了解外国的社会、文化、历史,地理乃至人情风俗等方面的知识,才能正确地理解和运用外语。英语和汉语是建立在两种不同文化的两种不同语言.它们各自反映其特殊的民族文化和历史传统。因此中国学生在进行英语阅读过程中会由于英语文章作者的文化水平及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与学生自身文化生活环境冲突,致使这些学生在心理方面存在着一定的焦虑,无助和压抑感。就会出现诸多难以理解、不能消化的词汇、短语、句子,尤其在修辞,俚语等方面。此时就出现了一种“文化休克”,致使中国学生不能像母语——汉语阅读时那样容易、顺畅。也更使得一些中国学生对英语产生厌恶心理。
文化差异
文化差异,究其本源,是由民族思维方式以及心理底层结构造成的。思维方式是一切文化的主体设计者和承担者。传统思维决定了传统文化。不同的传统思维方式反映了不同民族的思维特点和风格,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文化。透过表层的语言差异深入到文化差异,进而深入到文化差异之源--思维方式及思维形象的研究,对解决英汉阅读中的文化冲突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因为思维方式往往决定一种语言的结构。由于迥异的地理生存环境与生活生产方式以及人自身的生理差异,使得东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及思维形象也有很大的差异。英国作家Rudyard Kipling亦有诗篇The Ballad of East and West表达东西方之大不同:
Oh, East is East, West is West
And never the twain shall meet
Till Earth and Sky stand presently
At God’s great judgment seat[2]
思维差异
圆型思维和直线型思维
Robert Kaplan(1966)提出了文化思维对话语模式的影响,认为西方的思维是直线型,而东方人的思维是螺旋型的。中国传统的宇宙观强调“天人合一”:“夫大人者,以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 (《乾卦·文言》),追求物我不分,万物有情,天人同体同德的“圆满”境界。所以中国人在说话、写文章的时候,把思想发散出去了还要收回来,让它落在原来的起点上。这样的圆型思维导致了汉语的螺旋式结构,即以反复而又发展的螺旋形式对一种问题加以展开,尽量避免直接切入主题,讲究“起、承、转、合”的八股文章就是很典型的例子。
 

最新论文

网站导航

热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