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劳动参与率下降的影响因素与对策分析
摘要 : 劳动参与率是测量并反映劳动力市场运行状况的一个最基本的指标。本文通过从经济发展水平、经济体制的变革、收入水平、性别文化、女性受教育程度和女性人口的年龄结构六个方面的论述来解释我国女性劳动参与率下降的原因,并提出应通过发展经济、提高女性素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维护女工合法权益以及帮助她们转变就业观念来改变我国女性劳动参与率下降这一问题。
关键词 : 女性劳动参与率;影响因素;对策
目 录
摘要 I
Abstract I
前言 1
1 女性劳动参与率概述 1
1.1 经济活动人口与劳动适龄人口 1
1.2 女性劳动参与率的概念和计算公式 1
1.3 女性劳动参与率的意义 1
2 女性劳动参与率的下降及其影响 2
2.1 女性劳动参与率的下降 2
2.2 女性劳动参与率下降的不利影响 2
3 女性劳动参与率下降的影响因素 3
3.1 经济发展水平 3
3.2 经济体制的变革 4
3.3 收入水平 4
3.4 歧视女性的性别文化 4
3.5 女性受教育程度 5
3.6 女性人口的年龄结构 5
4 提升女性劳动参与率的几点建议 6
4.1 大力发展经济,推进第三产业的快速增长,扩大妇女就业领域 6
4.2 通过教育和培训,提高女性素质,增强女性就业竞争能力 6
4.3 尽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系统 7
4.4 政府有关部门进一步采取措施维护女性在就业中的合法权益 7
4.5 女性应转变就业观念 7
结语 7
参考文献 8
致谢词 9
前言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女性的社会地位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能够享有更多的权利。女性也开始从家庭走向社会,寻求自己的发展机会。我国经济的发展也少不了女性所作出的重大贡献。女性劳动参与率是衡量女性社会地位与社会贡献的指标之一。但自1990年以来,我国女性劳动参与率不断下降,制约了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和社会贡献的发挥。本文将在认识女性劳动参与率下降和影响的基础上,重点探讨女性劳动参与率下降的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关对策。
1女性劳动参与率概述
1.1 经济活动人口与劳动适龄人口
理解劳动参与率和女性劳动参与率的前提是理解经济活动人口与劳动适龄人口的含义。现代劳动经济学通常将经济活动人口解释为:在一定年龄之内,具有劳动能力与就业要求,能够从事某种职业劳动的全部人口,包括就业者与失业者。[1]一般来说,就业者的统计标准为:(1)在规定时期内(根据统计制度)正在从事有酬或获取收入活动的人;(2)因疾病、休假、天气恶劣、劳动争议等原因,有职业但没有工作的人;(3)雇主、个人经营、协助家庭从事经营而不领取报酬的家庭成员,在规定时期内从事一定时间工作的上述人员。失业者的统计标准主要有:(1)在规定时期内能够参加工作、正积极寻找工作而没有工作的人;(2)在规定时期内被临时解雇、正在等待重新雇佣的人;(3)由于疾病而妨碍寻找工作的人,等等。简而言之,就业人员,也称从业人员、社会劳动者,是指从事一定社会经济活动并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人员。失业人员,是指在规定的劳动年龄内,具有劳动能力,在调查期内无业并以某种方式寻求工作的人员。
劳动适龄人口是指国家限定的劳动年龄界限内的人口(或年龄处于适合参加劳动的阶段,作为生产者统计的人口),不同国家对劳动年龄有着不同的规定。国际上是指15—64周岁的男女人口。而按我国目前劳动保险条例的规定,我国劳动年龄范围的下限为16周岁,上限为男性59周岁,女性54周岁,国家统计局采用此标准。近年来,由于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提高,为便于做国际比较,许多研究资料都将15—64周岁作为劳动年龄的范围。本文所分析的劳动参与率采用15—64岁作为劳动年龄范围。
1.2 女性劳动参与率的概念和计算公式
劳动参与率的含义是指在一定范围内的人口中经济活动人口占劳动适龄人口的比率。一定范围内的人口可依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如总人口、不同年龄组人口或不同性别人口等。据此推知,女性劳动参与率是指女性经济活动人口在女性劳动适龄人口中所占的比重,其具体公式为:
女性劳动参与率= 100%
1.3 女性劳动参与率的意义
由于劳动参与率指标能够准确反映劳动力参与程度的变化,所以成为分析劳动力供给变动的一个重要工具。女性劳动参与率是分析女性劳动力供给变动的一个重要工具,它是测度女性人口参与劳动程度的指标,它是衡量一国女性在社会生产中地位的重要证据。女性的市场劳动参与不仅对广大妇女寻求经济独立、保障自我发展、推动男女平等有着重要意义,而且关系到整个社会的进步和可持续发展。因此,女性劳动参与率的变动也反映出女性社会地位和社会贡献的变动。在我国现阶段,女性劳动参与率越高,越有利于女性社会地位的提升和社会贡献的发挥;反之,如果女性劳动参与率持续下降,则对女性社会地位的提升和社会贡献的发挥产生不利影响。
2 女性劳动参与率的下降及其影响
2.1 女性劳动参与率的下降
从1990年以来,我国女性劳动参与率呈现下降趋势。据资料显示,我国15—64岁女性劳动参与率从1995年的80.4%降到2010年的80.0%,预计到2010年要降到77.6%。而日本和韩国的女性劳动参与率却分别由1995年的59.2%和54.7%提高到2010年的61.5%和57.8%年的,到2010年分别预计提升到65.9%和64.3%。[4]
表1 四普、五普女性岁劳动参与率对比 (单位:%)
年龄组 15~19 20~24 25~29 30~34 35~39 40~44 45~59 50~54 55~59 60~64
四普 68.3 89.6 90.8 91.0 91.1 88.3 81.1 62.0 45.1 27.3
五普 59.7 85.4 86.7 87.9 88.3 86.2 79.9 67.1 54.5 38.8
差值 -8.6 -4.2 -4.1 -3.1 -2.8 -2.1 -1.2 +5.1 +9.4 +11.5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1990年人口普查资料》和《中国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中相关数据计算得出。
不仅总体的女性劳动参与率出现了下降,而且在较为年轻的15—49岁年龄阶段内都出现了下降。由表1可以看出,15-19岁女性劳动参与率下降幅度最大。此外,尤其注意25-39岁黄金劳动年龄范围内的女性劳动参与率变化。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中,25-39岁的女性劳动参与率均超过90%。201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我国25-39岁女性各年龄组劳动参与率均下降3%左右。
2.2 女性劳动参与率下降的不利影响
首先,我国女性人劳动参与率的持续下降,既降低了人口的生产性,又加速了人口红利的消失进程,从而减弱了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5]人口是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在考察人口因素时,主要考察人口数量和人口质量。人们普遍认为,在一定时期内,人口数量相对是固定的,因此人口质量的高低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尤为重要。但实际上,被忽略的一点是,在人口数量一定的前提下,投人到经济发展中的劳动力数量却不是固定的。劳动参与率越高,投入经济发展中的劳动力数量相对就越多,经济增长越快;反之,如果劳动参与率持续下降,它对经济增长将产生不利的影响。我国人口红利 这一时期是短暂的, 要利用人口红利加快经济增长,同时又要使人口因素最大程度发挥出来。女性劳动参与率下降,投人到经济中整体劳动力数量下降,不利于利用人口红利促进经济持续增长。
其次,我国女性劳动参与率下降,加重了我国社会保障系统的压力,尤其是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方面。[6]根据维持最起码的生活需求的标准设立一条最低生活保障线,每一个公民,当其收入水平低于最低生活保障线而生活发生困难时,都有权利得到国家和社会按照明文公布的法定程序和标准提供的现金和实物救助。这种制度通常被视为纯粹的政府行为,是一种完全由政府运作的最基本的再分配或转移支付制度。同时,这种制度“能上不能下”的“刚性”比较突出。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最低生活保障也在不断提升。女性劳动参与率下降,让更多的女性个人收入低于国家或地区规定的最低生活保障线,从而被列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救济对象。再加上这一制度“刚性”特点的作用,国家每年花在女性救助对象上的财政支出也就相应增加。这一部分女性不仅没有纳税为国家增加财政收入,还加大了支出,社会保障系统的压力理所当然会加大。
最后,女性劳动参与率的下降阻碍了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和社会贡献的发挥。女性劳动参与率的持续下降,影响了更多女性的就业意愿。那些原本失业准备再就业的女性和一些已进入或准备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女性就会选择退出劳动力市场,回归家庭。她们因此失去了经济来源,只能依靠家人的收入过日子,从而陷入被动的境地,降低女性在家庭中的谈判能力。从国家方面来说,女性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也受到了影响,特别是第三产业。
1990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然而在经济水平还较低时,在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女性劳动参与率不升反降,并且下降幅度较大。因此,分析女性劳动参与率下降的影响因素成为提高女性劳动参与率的重要前提。
3 我国女性劳动参与率下降的影响因素
影响我国女性劳动参与率的因素错综复杂,而且各因素对劳动参与率的影响程度、影响方向也不一样。对于不同的劳动力供给决策主体,即使是同样的因
- 11-28
- 11-28
- 11-28
- 11-28
- 11-28
- 11-28
- 11-28
- 11-28
- 11-28
- 11-28
- 10-02
- 05-04
- 05-15
- 07-13
- 05-22
- 09-14
- 03-13
- 08-12
- 07-28
- 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