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下载
网站简介

找论文变得更简单!

帮找论文

当前位置:

重点论文网    经济论文    会计论文    我国会计制度发展的历史
创建时间:07-13

我国会计制度发展的历史

摘要:我国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经济上突飞猛进,从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同时我国的会计也随着经济的发展而慢慢成熟起来,其中凝聚了许多会计工作者的心血。会计制度是会计改革中较为重要的的内容,它影响着会计能否更好的为经济服务,规范会计行为,为经济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关系着整个国家的经济前途。
 
关键词   会计   企业会计制度   企业会计准则   会计法规 
 

 

一、我国会计的发展历史

1. 会计准则的产生 

早期的会计,只限于记账方法和事项处理程序的研究。这是同经济发展的水平相适应的。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经济发达到较高程度时,会计理论的研究就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会计原则和准则属于理论研究范畴,它的产生原因,一般认为是由于:(1)工商金融业的发展;(2)法律的制定;(3)所得税的实行;(4)股份有限公司的兴起;(5)公共会计师职业的发展等所促成。
会计准则的研究大致经历了以下两个发展阶段:会计准则研究的初级阶段1933年美国政府颁布《证券法》,1934年又颁布《证券交易法》。规定凡上市的公司,都须提供标准一致的会计报告,并授权证券交易委员会(SEC)负责制订统一会计准则。在此之前,于1932年,美国会计师协会与证券交易所合作特别委员会曾受托建立一套完整的会计准则,以便通过证券交易所制定证券上市的规定予以推行。1936年,美国会计师协会所属专门委员会提出题为《财务报表检查》的报告中,第一次使用了“公认会计原则 (Generally  Accepted  Accounting principles)” (简称GAAP) 这个名词。同年,该协会又成立了一个“会计程序委员会(CAP)”。1938年该委员会被授权发布有关会计原则和会计程序的通告。1959年“会计原则委员会”的成立,标志着会计原则问题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它从解决个别的会计问题转到建立基本原理和重要原则的研究。
从l959年到1973年十四年,会计原则委员会共出版了31号《意见》和4号《说明》。这些文件,有的是对以前《会计研究公报》的解释和修改,有的是关于财务报表列示的内容新规定。然而,会计原则委员会由于无力协调会计职业界中对实际问题处理方法的差异,也受到证券交易委员会和其他政府机构的责难,很难开展工作,因而最终被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所代替。会计准则研究的高级阶段 1973年经美国公证会计师协会批准,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宣告成立。这个委员会是一个独立性较强的私立机构,他们既不隶属美国公证会计师协会,也不受美国政府管辖,以便行使他们对整个社会各个有关部门负责的职责。这个组织成立以来,到1989年已经发表了l02个《财务会计准则公告》,其中如外币换算业务会计、租赁会计、债务会计、所得税会计、物价变动会计等都是为解决企业财务会计中普遍存在的重要问题经研究后公布的。此外,该委员会的另一重要贡献是对会计基本原则方面进行比较系统的研究,从1978年开始到1985年底共发表了1—6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它的发表标志着美国会计原则的研究已经进入高级阶段。 

2. 我国会计的产生

我国原来的会计模式是建国初期为克服国民经济极度困难的局面,在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借鉴前苏联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并以企业和预算会计制度的拟定、实施和决算的编审为主要内容。当时的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繁多、过于庞杂。在几十年的计划经济时期,中间曾进行过几次会计改革,比如:1956年精简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制定简易会计制度;1958年又提倡“大力简化”、“大破大立”,出现了“门框账”、“脑袋账”、“无账会计”、“不算账钱也跑不到外国去”,等等;1964年贯彻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简称“八字”方针),财政部发出《企业会计工作改革纲要》(试行草案)和《预算会计工作的改革要点》,提出了会计改革的目标、原则、内容和要求,《纲要》和《要点》刚刚开始实施,“文革”开始,会计改革被中止。由此可见,“文革”以前所进行的会计改革,主要是在繁与简间进行的,科目报表繁杂就简化,简化过头再恢复,繁也罢、简也罢,都没有脱离计划经济会计模式的基础。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以后至今,我国的经济体制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 合、直至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完成了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换。与此相适应,会计改革也正是紧密结合经济体制的转换稳步推进的。20多年来,我们在党中央、国务院和财政部的领导下,经过广大会计同仁的艰苦努力,初建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并与国际会计惯例相协调的会计模式。主要包括:会计法规体系(或会计标准体系)、会计执业和职务资格准入制度、会计专业技术等级评价系统、会计行政监管体制以及会计的国际协调等诸多方面。现在我们可以自豪地说,中国的会计改革已经完成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会计模式的转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国际会计组织是这样评价的:“中国的会计改革可以作为转型经济国家的典范”。
成绩只能说明过去,发展在于未来。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和我国加入WTO以后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完善,会计改革与发展的任务将更加繁重,工作更艰苦。广大会计工作者应当对此有足够的认识。中国的会计改革与发展是不断完善的长期任务。近期的基本思路应当是继续完善我国的会计模式,在认真总结过去经验的基础上,紧紧依靠广大会计理论和实务工作者,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全面推进我国的会计改革。

二、我国会计的改革进程

1978---2018,中国改革开放的30年,也是中国会计变革的30年。
30年间,中国和中国人民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中国会计理论和实践也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回首会计发展的历程,我们心中油然一种振奋、激昂,一种骄傲、自豪!
会计的实质是寻找一种会计系统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的新机制。而这些年中国最大的环境变化莫过于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体制转型,会计正是沿着这个转型轨迹艰难而健康的着。
还记得当年的“记账方法之争”和“会计阶级性的讨论”,还记得基于“资金运用=资金来源”的会计体系……然而,斗转星移,今天的会计已经焕然一新―――会计的思维方式和机制机理都发生了变化 ,会计更好地适应了转型经济发展的需要。

1.关于1992年的改革

1992年6月25日,财政部和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联合颁布的《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要求从1992年3月5日起实施,这种制度颁布在后而实施在前的举措在会计史上绝无仅有,因为时不我待!这一制度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簿记制度,强调根据股份公司资本保值和增值的要求建立企业会计制度。
6月份,由于外商投资企业类型不断增加的现实,又颁布了适用于所有外商投资企业的《外商投资企业会计制度》。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企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建立一个既符合中国现行经济体制又与国际惯例相协调的会计制度体系已经迫在眉睫。财政部结合股份制试点的情况制定并发布了《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同年11月,又发布了《企业财务通则》和《企业会计准则》以及与之配套的分行业财务制度和会计制度(简称“两则两制”),并决定于1993年7月1日起全面实施。
1992年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发布的第一份会计准则,它是我国自20世纪年代开始借鉴西方会计准则、研究和制定我国会计准则的标志成果。从内容看,该项会计准则主要就企业进行会计确认、会计计量和会计报告的基本要求和基本内容作出原则性的规定。因此,属于“会计基本准则”。由于会计准则是国际上关于企业编报财务报表的会计规范的通用形式,因此,《企业会计准则》的发布是我国在会计核算规范体系与国际惯例协调过程中迈出的重要一步。与此同时,考虑到会计基本准则尚不能直接用来指导企业的

最新论文

网站导航

热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