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下载
网站简介

找论文变得更简单!

帮找论文

当前位置:

重点论文网    经济论文    会计论文    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问题研究
创建时间:10-26

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问题研究

摘要

会计是一种世界通用的商业语言,它对促进国际贸易发展和经济交流具有重要作用。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国际资本市场的日益发展,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成为当前国际会计的发展方向。实现会计的国际趋同能够提高财务报表信息的可比性,增强透明度,有效降低企业的交易成本和融资成本。因此,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在重组后非常重视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2016年2月25日国家财政部颁布了最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并于2017年1月1日起所有的上市公司开始执行新准则。这是我国会计改革的重大成果,顺应了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实质趋同,对于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保障社会公众利益,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企业会计准则;国际会计准则;趋同

一  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动因
    新准则跳出了历史成本的藩篱,采用了国际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的计量模式; 对于存货的计量,取消了“后进先出法”, 一律改为采用“先进先出法”;对投资性房地产既可采用历史成本计量,也可采纳公允价值计量。这些重要变化基本上与国际会计准则相一致,这是有一下几方面的原因决定的。
1. 资本市场全球化的必然结果。一国筹资的范围从本国扩展到全球的过程便是资本市场的全球化。目前,跨国上市和发行债券等国际性筹资活动日益增多。根据2019年的统计数据,纽约证交所的跨国上市公司约占30% ,新加坡和德国的跨国上市公司都占21% ,伦敦占19% ,可见,资本市场国际化的程度是越来越高。在国际资本流动的过程中,资本的供给方需要了解对方的财务状况、经营业绩,以减少投资风险。会计准则太大的差异,会降低会计信息的可比性,为投资者的决策带来麻烦。只有当同样的交易都采用统一的方法记录,这样的会计信息才具有可比性,投资者才能正确的作出决策,整个国际市场资源才能实现高效配置。
2. 有效降低跨国公司的成本和费用。跨国公司在我国进行投资和经营,需要按照我国的会计准则编制财务报表。这样,跨国公司在合并财务报表时,就要对两国的会计准则进行差异分析,合并成口径统一的报表。这样就会产生诸多费用,如果能采用统一的会计准则,则就不会产生调整跨国公司财务报表的费用了,所以,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就会有效降低跨国公司的经营成本。这也是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初衷。
3. 更好的引进外资。会计准则的差异,使得国外投资者无法有效的评估国内企业的真实业绩,顾虑种种风险而对投资犹豫不决。会计准则的趋同有利于国外投资者了解我国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真实业绩,从而促使他们对满意的国内上市公司进行投资。会计准则趋同带来的透明度的提高与可信度的加强可以大大降低投资者进入的风险,为国内公司吸引外资创造条件。
二  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

对于会计准则的趋同,陈毓圭(2016)认为,趋同是收敛、缩小差异,现在不同,经过一段时间后会逐步相同,最后消除差异。曲晓辉(2015)认为,会计准则全球趋同是资本市场国际化达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是指受经济全球化的推动,各国国内会计准则在不断的国际比较和协调中,在国际强势集团的推动下,向建立全球通用的会计准则目标发展这样一种动态过程。
随着对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视,各类国际组织和各国准则制定机构纷纷将工作重点从重视协调不同国家会计准则逐步转向提高会计准则在全球范围内的可比性,即各国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进行改组后,更是积极推动各国会计准则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高质量的趋同,积极与各国准则制定机构加强合作,以制定一套高质量、易理解且强制性的全球会计准则,并促进这些准则的严格运用,促进各国会计准则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高质量的趋同。
会计的国际趋同不仅局限于会计准则的协调,而应尽可能地采用相同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实务,这也表明制订并实施一套全世界通用的会计准则已经不再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及的目标,但是还不能肯定会计国际趋同的最终结果是否就是国别会计差异的消失。万继峰、李静(2014)认为会计趋同实质上是“求大同存小异"。因为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制定的全球会计准则是一种原则导向性质的,各国会计准则的发展趋势也是原则导向的,这为全球会计准则的普遍采用,即“求大同"提供了可能。在原则为主的前提下辅之以必要的规则,使得各个国家可以围绕全球会计准则并结合各国的具体国情来制定本国的实施指南,即“存小异"。例如我国的国有企业,考虑到我国的实际国情,在关联方的确认上,就采取了有别于国际会计准则的方法,并得到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认可。总之,会计的国际趋同是大势所趋,是世界经济一体化不断深化,全球化的国际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高度发展的内在要求。我国作为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应当抓住机遇和挑战,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积极融入到会计国际趋同的进程中,以求有所作为。

三  我国会计准则的发展和变革
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1.    我国会计准则向国际会计准则初步借鉴阶段(1979--1992)
20世纪70年代,我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积极利用外资发展经济。原有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会计核算制度,已远远不能适应外商企业的核算要求。为了改善我国投资环境,加强对中外合资企业的会计管理,财政部开始着手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制度的制定工作,1979年11月草拟《关于中外合营工业企业财务会计的若干规定》,1983年3月制订《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制度(试行草案)》和《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试行草案)》,1985年3月正式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制度》,并从1985年7月1日正式施行。随后财政部又制定并发布了《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外币业务会计处理的补充规定》,进一步补充和完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的会计核算制度。这是我国借鉴国际会计准则的重要开端。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制度根据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有选择地引入国际会计惯例,明确采用借贷复式记账法进行会计核算;按照会计要素将会计科目分为资产、负债、资本、成本和损益五类,改变了以往按照资金占用、资金来源进行划分的方法。会计报表也遵从国际惯例,分为资产负债表、收益表和财务状况变动表,改变了国有企业使用的“资金平衡表",从根本上打破了“三段平衡"的旧模式。会计科目中首次引入资本,设置实收资本会计科目,并引入无形资产的概念,设置场地使用权,专有技术及专利权等会计科目。杨纪琬教授(1994)称之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借鉴国际会计惯例制定的全新的会计制度"。
2.我国会计准则向国际会计准则广泛借鉴阶段(1992-2010)
九十年代初,我国股份制经济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申请上市,还有一些企业先后在香港、纽约等地的证券交易所实现海外上市。股份制企业的发展推动了我国会计准则的改革。1992年6月,财政部和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联合颁布了《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准则》,并要求从1992年1月1日起实施。为了配合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推荐国内股份制试点企业赴香港联交所发行境外上市外资股(H股)的工作,财政部在1992年11月颁布《关于股份制试点企业香港上市有关会计处理问题的补充规定》等一系列规定,对企业投资业务的会计处理、合并会计报表等问题进行了规范。1992年11月,财政部颁布《企业会计准则》,并要求从1993年7月1日起正式施行。为了在制定企业会计准则的过程中更多地借鉴国际会计惯例,1992年2月,财政部在深圳召开第一次会计准则国际研讨会,并邀请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主席和秘书长参加。此后,财政部又先后颁布了《企业财务通则》、13项行业会计制度和lO项行业财务制度,与《企业会计准则》共同构成了我国会计准则体系的“两则”和“两制”。这次改革结束了我国40多年来计划经济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会计模式,确立了与市场经济相适应、并与国际会计惯例初步协调的新的会计模式,实现了我国会计核算模式的根本转换,从而在更大范围内提高了我国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和可理解性,为我国企业在国内资本市场和国际资本市场筹措资金创造了条件,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冯淑萍,2012)。在发布《企业会计准则》后,财政部会计司便开始制定具体会计准则。为了进一步向国际会计准则趋同,我国还专门聘请了外国咨询专家参与我国具体会计准则的起草。除此之外,我国还多次召开会计准则国际研讨会,广泛征求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等国际组织的意见和建议。1997年5月22日,财政部发布《企业会计准则——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这是我国第一份具体会计准则。此后财政部又陆续发布了债务重组、或有事项等共计16项具体会计准则,对上市公司在日常交易活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予以专项规范和治理。虽然这种准则制定模式一度被认为是“救火式"的事后补救措施,这16项具体会计准则还是构建起我国具体会计准则的基本框架,不仅在形式上广泛借鉴国际会计准则,还在内容上积极向国际会计准则靠拢,在符合我国国情的基础上实现了我国会计规范与国际会计惯例的协调(陈瑜,2015)。
 

最新论文

网站导航

热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