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下载
网站简介

找论文变得更简单!

帮找论文

当前位置:

重点论文网    范文格式    文献综述    经济管理毕业论文文献综述(2023年最新)
创建时间:11-21

经济管理毕业论文文献综述(2023年最新)

关于农村土地整治的文献综述

一、引  言
近几年来,我国大力开展农村土地整治,对这项工作高度重视,总体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目前我国农村土地整治存在一些问题,如地方引导农村土地整治的村级规划滞后,片面追求增加城镇建设用地指标,资金整合的力度有限,收益分配不够规范,农民参与和支持力度不够等。农村土地整治是解决人地矛盾的民生工程,上述问题的存在对农村发展和社会稳定起到严重阻碍作用。因此有必要深入了解农村土地整治工作,借鉴和参考国内外先进经验,这对改进和完善现行农村土地整治有着重要的意义。现把各种理论和观点综述如下。

二、农村土地整治概念综述
各国对于农村土地整治的定义不同,但是内涵大致一样,是为了改善生产和生活条件,对土地资源进行改造、调整、整治,促进土地利用有序化、科学化的提高,实现土地利用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1]。
土地整理的概念来源于国外,最早是从德国流传出来,之后被法国、俄国等其他国家相继沿用。这些国家的土地整理历史可以追溯到中世纪。其土地整理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16世纪中叶到19世纪末为解决农地破碎化,提高农业生产率进行土地整理;20世纪初到世纪中,为解决高速城市化、工业化中用地矛盾,进行特定内容的土地整理;20世纪60年代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参与程度和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国外专家开始认识到过去的土地整理目的单一,为改善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生态环境的恶化,土地整理开始向多目标转变,其重心开始由单纯重视农业利益,转向重视城乡平衡发展,重视自然环境保护和景观保护的综合土地整理[2]。
何娇云等2021年根据国外土地整理特点结合中国国情,提出我国土地整理的含义是将利用不充分、不合理的土地充分、合理利用;土地整理的重要意义是增加一定的耕地面积,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城市协调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3]。

三、土地整理国际典型
德国作为开展土地整理较早的国家,在土地整理制度、技术、理论等方面比较完备,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德国土地整理是在土地整理官方机构的指导下,按照一定的程序,在地产主、公共利益代表和农业职工代表的共同参与下进行的一种经济活动。在德国,土地整理是以促进城乡生活等质化作为主要目标,完善的法律制度为土地整理规范化发展的保障,公众积极参与和广泛支持为群众基础,以国家资助(达80%)为导向,整理过程中进行土地估价平衡地产交换价值,重视生态环境和景观的保护,重视信息工程技术来不断更新土地整理各种信息并对不同部门的资源进行共享,地籍管理贯彻始终[4]。对于近代德国土地整理趋势,约阿希姆提出现代土地整理,他认为论述德国土地整理趋势前首先了解什么时现代土地整理。这是不同于过去和过时的土地整理,也区别于土地管理和土地调整。他从土地整理纲领性目标、系统性程序方法、操作的技术实现方法和组织管理概述德国土地整理趋势,认为土地整理是可持续改善结构、农村生活的重要工具,现代土地整理应该顺应时势,其设计取决于国家环境和有关的挑战[5]。为此,德国的土地整理取得了了巨大成效,也成为各国土地整理仿效的典范。
在土地整理和农村建设关系的处理上,德国也取得了独特的成功,其代表是德国的巴伐利亚州。巴州为解决农村结构问题而支持的农村发展项目主要是土地整理和乡村革新相辅相成,其土地整理和乡村改革是开发和保护结合,开发使农村拥有与城市等值的生活条件和环境,同时在农村建设和开发过程中保护自然和人文景观,最终实现城乡差距的缩小,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和乡村生活水平的提高[6]。
荷兰因其独特魅力的乡村景观而闻名,其土地整理在这起到关键作用。荷兰把乡村土地整理项目的重心从单纯的以调整农业为目的演化为乡村土地更为有效的多重利用,乡村景观规划和土地整理过程紧密相连,把土地耕种、基础设施和乡村住房建设、历史特征保护、自然进程和户外休闲的生态网络包容在一起 [7]。

四、农村土地整治的理论观点
(一)土地整理的模式
德拉古廷和布尔基茨总结得出过去用家庭农场式的土地利用结构是不利的,如驱散了小块农业土地,而过去土地整理将农业土地转化为商业用地时忽视土地质量和土地整理的程度,是一种失去土地整理得到的已合并的农业土地的模式。他们明确指出土地整理模式总共需要七年,五年时间整合小型土地,二年时间把新的数据输入土地登记中。在这其中商业投资是必要的,但是不以农业土地被牺牲掉为前提,而且不仅要投资于基础设施,而且要投资于人力资源开发。因为破碎的农业土地、未开化的人类资源和发展落后的基础设施是农村发展的主要限制性因素[8]。
(二)土地整理与生态保护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遭破坏的生态环境日益增多,无法修复以及群众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国外学者越来越注重生态环境的维护。安卡·里塞克和玛丽娜提出通过土地整理保护农村生态环境,他们提出小块土地边界上存在着小型生态圈,在执行土地整理聚拢小块土地时,全面综合的执行有效保护边界生态斑块将推动环境保护和自然资源管理,否则土地整理将带来负面影响,如生物多样性丧失、侵蚀、敏感性干旱以及景观的毁灭等。而且近50 %的边界生态元素沿着小块土地的边界消失了告诫人们确立和保护这些生态圈在土地规划和土地整理中越来越重要,不容忽视[9]。
(三)农村土地整治融资机制
农村土地整治项目所需资金庞大,同时项目完成后必然会产生巨大的收益,这些收益是应该作为贡献土地农民的回报,实际上只有部分农民作为收益对象,获益程度严重不均。陈佳丽和徐保根提出农村土地整治中如何筹集资金保障项目可持续进行以及如何在融资过程中协调政府、集体和农户等参与者之间的土地利益关系成为摆在各级政府面前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通过对浙江省设计的类似美国可转移发展权制度的建设用地复垦指标政策及其融资机制的分析研究,提出农村土地整治现有的建设用地复垦指标项目融资机制虽然减轻农户建房负担,培育项目参与村自我发展能力,明确融资责权,重视融资效益,但有其局限性,关键是如何在这种模式下保护农民的参与权,给予农民选择权[10]。
(四)农村土地整治的制度研究
郧文聚和杨红在总结规范有序开展农村土地整理基本理论、关键环节的基础上,提出现行的农村土地整治需要制度的创新,这有利于土地整理制度系统的推进,是规范引导农村土地整理工作的有效制度保障。制度创新方向就是在开展土地整治前统筹兼顾总体规划和地区规划,要求强化先、市域整理后、县乡村局部;在开展土地整理时考虑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基本农田优先,同时引入市场,做到公开透明;在开展土地整理后确保土地利益返还农民[11]。
吴次芳认为我国现行的土地整治制度类型多是从上到下供给型、权利至上惩罚型、疏于实施讲理型、或者配给制的计划型,有悖于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应该借鉴国际经验,国家负责产权、土地公共利益和基础设施界定、保护和引导,具体制度制定下放地方政府,改变土地制度类型为需求型、激励型、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的道型和市场型。
(五)农民参与土地整理
王瑷玲等调查农民参与土地整理情况得出农民希望开展土地整理也认为它与自身利益相关,但是农民得到土地整理信息渠道主要是村干部,接受的信息有限,对于土地整理内容多数只了解农田和交通整理。在土地整理开展过程中,农民除村干部以外在竣工阶段才参与土地整理,决策阶段基本不参与,主要通过村委会或村民代表大会,没有专业的土地整理机构进行组织和保障,以提建议的方式参加,不参与工程决策。在此基础上,他们提出建议是建立健全农村参与土地整理机制,让农民全面了解和参与土地整理,成立土地整理农民组织,保障农民的参与[12]。

五、我国农村土地整治现状改进的研究情况
(一)我国农村土地整治现状改进情况
我国为了解决现有存量土地无法满足城市化建设用地和人口不断增长的需求的矛盾,缓解大幅增长的人口,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和不合理的规划带来的各村镇居住地日益拥挤,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日益严重的状况,近几年大规模推进农村土地整治。我国的农村土地整治工作,总体来说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13]。
国内专家学者研究后认为,土地整治问题出现和存在的原因是过去的土地整治目标单一,制度陈旧,方式、方法简单,效果不显。他们认为现在的农村土地整治在农村空心化不断上升,农民非农收入增加,投资消费能力提高,农村建房热潮高涨的背景下,要坚持政府指导,建立共同推进土地整治工作的机制;注重统筹规划,与城乡建设、产业发展、生态建设、新农村建设等规划相结合;把坚守耕地红线放在首位,坚持量力而行,防止大拆大建;注重农民意愿,保持农村特色;注意以新农村建设为由的圈占土地,既不要错失改造农村良机,又不要操之过急,不要单纯的追求建设指标,要节律性推进农村土地整治。特别是在实施农村土地整治的过程中,要强调以人为本,即让农民主动参与,农民利益分配为先,农业实用为先,更加注重农村生态保护[14,15]。
吴次芳提出我国的农村土地整治是为了解决新农村建设和三农问题,其问题指向建造集居住、娱乐、休闲和自然保护多种功能的乡村社区,建立促进农业和农村内在主动发展的生产平台,和重视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平台。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吴次方首次提出农村土地整治成功的前提原则——“4P”原则,即规划引导、权益保障、项目依托、政府推进,结合中国国情,指出如何运用上述原则改进我国的农村土地整治工作[16]。
(二)农村土地整治新研究重心——包容性增长
现有农村土地整治问题严重影响农业生产的进行,农民收益的公平增长,农村和谐、科学的发展,以及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欧洲2020战略目标之一扩大就业、促进社会融合、提高社会凝聚力的“包容性增长”为我国解决就业和贫困问题,实现社会和谐发展提供了启示[17]。胡锦涛主席“统筹兼顾,倡导包容性增长”的理念为由我国经济迅猛增长所带来的阻碍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提供了一个解决方向。为此,以包容性增长视角评价和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将是我国农村土地整治工作的重心和突破口。
(三)包容性增长的概念及其影响
包容性增长的概念最早由亚洲银行和世界银行于2017年提出,并被界定为倡导机会平等的增长。在我国“包容性增长”首次提出是在2019年11月15日,胡锦涛主席在亚太经合组织第十七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发表的《合力应对挑战推动持续发展》重要讲话中提出“统筹兼顾,倡导包容性增长”的理念[18]。
从国际方面来讲,包容性增长就是强调在世界经济交往中应坚持“求同存异”、“共同发展”的原则。即使全世界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每个国家成员拥有公平、均衡的发展机会,不能以大欺小、以强凌弱、以快制慢、以好压差。
从国内方面讲,包容性增长,一是指和谐增长、科学增长。这种增长在经济与社会、城市与乡村、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人与自然、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等方面的关系应该是协调均衡的。二是指公平增长。包容性增长的目标是,要让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惠及所有人群特别是最困难的群体,实现共享发展成果、共同富裕[19]。
范轶琳等提出了农村包容性发展的重要性,这包括农业和农村产业集群包容性发展。他们认为原有发展模式已不能应对我国经济快速增长所带来的问题,需要通过创新来达到农村发展包含包容性的目的,最终促进我国包容性、可持续性、平衡的经济增长[20]。

七、对已有研究的评述
从各种关于农村土地整治的研究成果来看,可以明显感觉到过去的土地整理目的过于单一,手段过于简单,执行过于简单,现在的土地整理在不断被完善和更新。在这个过程,众多学者专家认识到并且在自己的著作中提出农村土地整治将涉及的社会、经济、自然等各个方面,对整个社会和谐稳定、可持续发展有重大的影响,是个长期的过程。表现在不可忽视生态环境的保护,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土地整理人为主导,注重人力资源开发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处理。
    对于现行土地整理的问题梳理以及症结所在,各学者专家研究深入,成果丰富,但是基本是从宏观角度调查研究土地整理,而且对于土地整理的研究也滞留于类似的思考方向和模式上,难有突破。而且在土地整理具体实施的问题上,现在的研究还不够完善,项目完成后对于土地整理效果没有健全的评价系统,局部的土地整理成果表现为原有不合理的土地利用结构的基础上不断修饰。
    总的说来,现有的研究成果为农村土地整治的开展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基础,但是针对新的挑战和复杂多变的形势,农村土地整治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具体实施的目的相统一,土地整理执行效果、关系群体和自然相协调。本文从包容性增长的视角,调查分析萧山临浦镇农村土地整治具体实施情况,提出完善土地整理的建议,为推动土地整理研究突破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 曲福田.典型国家和地区土地整理的经验及启示[J].资源与人居环境,2017, (20).
[2] 丁恩俊,周维禄,谢德.国外土地整理实践对我国土地整理的启示[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4,(2). 
[3] 何姣云,贺荣兵,龙振华,俞周龙.从国外土地整理特点看我国土地整理意义与原则[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1,6,(2).
[4] 张国斌.德国土地整理给我们的启迪[J].浙江国土资源,2018, (8).
[5] Anka Lisec.Modern Land Consolidation - recent trends on land consolidation in Germany [J].the Upper Land Consolidation Authority of Northrhine-Westphalia,2016.
[6] 中央党校访德代表团.德国土地整理和乡村革新的经验及启示[J],科学社会主义,2016,(1).
[7] 张晋石.荷兰土地整理与乡村景观规划[J].中国园林,2016,(6).
[8] Anka Lisec,Marina Pintar.Conservation of natural ecosystems by land consolidation in the rural landscape[J]. Acta agriculturae Slovenica,2015.73-82.
[9] Dragutin Vincek,Miljenko Ernoic. Land Consolidation Model in the County of Varazdin [J]. Agriculturae Conspectus Scientificus ,2019.1-6.
[10] 陈佳丽,徐保根.基于可转移土地发展权的农村土地整治项目融资机制分析——以浙江省嘉兴市秀洲区为例[J].农业经济问题,2021, (10).
[11] 郧文聚,杨红.农村土地整治新思考[J].中国土地,2021, (Z1).
[12] 王瑷玲,李占军,张建国,刘文鹏,马云波.农民参与土地整理现状及政策建议.中国土地科学,2018,22,(5)
[13] 鲁建平.当前我省农村土地整治现状、问题及对策[J].浙江国土资源,2019, (9).
[14] 朱留华,刘彦随.不能错失良机,也不要操之过急——农村土地整治座谈会专家发言摘登[J].中国土地,2021, (8).
[15] 朱礼旭.农村土地整治撬动“农村内需大市场”[J].证券导刊,2021, (19).
[16] 吴次芳.农村土地整治的问题指向国际经验和现实选择[J],四川改革,2019,(8).
[17] 刘晓燕. 欧洲2020战略对中国的启示[J],中国科技产业,2021,(7).
[18] 韩宝江.领会“包容性增长”的深意[J].理论视野,2021, (10).
[19] 赵杰.胡锦涛倡导“包容性增长”[J].中国新闻周刊,2021, (36).
[20] 范轶琳,吴晓波,顾淑林.包容性发展视角下的农村创新系统重构[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9, (17).
 

最新论文

网站导航

热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