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整合探讨
目 录
中文摘要………………………………………………………………………………………1
前言……………………………………………………………………………………………1
1 教育测量理论概述…………………………………………………………………………1
2教育测量的质量指标………………………………………………………………………2
2.1 信度和信度的测量…………………………………………………………………………………2
2.1.1 信度……………………………………………………………………………………………3
2.1.2 信度的计算……………………………………………………………………………………4
2.1.3 影响信度系数的因素…………………………………………………………………………4
2.2 效度和效度的测量…………………………………………………………………………………5
2.2.1效度……………………………………………………………………………………………5
2.2.2 效度的分析……………………………………………………………………………………5
2.3 难度和难度的测量…………………………………………………………………………………5
2.3.1 难度……………………………………………………………………………………………5
2.3.2 难度的计算……………………………………………………………………………………6
2.3.3 难度对测验的影响……………………………………………………………………………6
2.4 区分度和区分度的测量……………………………………………………………………………6
2.4.1 区分度…………………………………………………………………………………………7
2.4.2 区分度的计算…………………………………………………………………………………8
2.4.3区分度对测验的影响…………………………………………………………………………8
3 数据及数据分析……………………………………………………………………………8
3.1 数据表的说明………………………………………………………………………………………8
3.2 数据表………………………………………………………………………………………………8
3.2.1 02级第一学期数据表…………………………………………………………………………8
3.2.2 02级第二学期数据表…………………………………………………………………………9
3.2.3 03级第一学期数据表…………………………………………………………………………10
3.2.4 03级第二学期数据表…………………………………………………………………………11
3.2.5 04级第一学期数据表…………………………………………………………………………11
3.2.6 04级第二学期数据表…………………………………………………………………………12
4总结分析………………………………………………………………………………………13
参考文献………………………………………………………………………………………16
英文摘要………………………………………………………………………………………16
致谢……………………………………………………………………………………………18
研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整合探讨
摘 要:学习方式的变革是当前教学改革的热点问题,本文根据研究性学习和接受性学习各自的主要特点,提出将两种学习方式进行整合的思想并对二者整合的最佳方法与途径进行初步探讨。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接受性学习;特征;整合
Study of Learning and Learning to accept Integration
Abstract:The change in the mode of learning is a hot issue of the teaching reform ,this article based on their main features of study of learning and learning to accept, proposes the idea integrated to the two species learning as well as means to conduct a preliminary study of the two best ways and approach of integration .
Key words:Learning; Acceptance of learning; Features; Integration
1 问题的提出
近几年,可谓掀起了“研究性学习”的狂潮,然而是“反映热烈,效果不佳”。在教学实践中主要存在以下几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一些教师已经习惯了多年来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同时他们认为学生根本没有研究能力,搞研究性学习白费力气得不偿失,对研究性学习持反对态度,所以对于知识的掌握依然采用传统的接受性学习方式,导致研究性学习开展起来困难重重,效果不明显;第二种情况是在教学过程中过分依赖书本,不擅于从日常生活中去发现问题,进而思考并积极探索;第三种情况是在解题过程中不擅于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对题目进行一题多解,这样没有使研究性学习渗透到解题方法的研究中去,同时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第四种情况是有时过分强调研究性学习,同时又不是很注意方法,一味的盲目的进行研究,这样不利于知识的系统掌握。从现阶段的班级授课制和教育评价体系框架来看,只有将“研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有机整合,才能最大限度开发学生的潜能,让他们获得可持续发展的知识与能力,才能满足时代的需求。[1]要将“研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进行整合,首先肯定要对这两种学习方式有一定的了解,了解它们的概念内涵、了解各自的主要特征、运用条件、优与劣才能寻找其最佳的整合方法和途径。
2 对“研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的理解与认识
2.1 接受性学习
接受性学习作为一种传统的学习方式,无非是指老师在讲台上说,学生在下面听,以老师作为主体。对接受性学习下一个书面上的定义就是学生直接通过教师或者书本,电视等媒体直接获取结论然后加以内化的学习方式,[1]其特征如下:
2.1.1 接受性学习中的学习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我们掌握的知识大部分是从书本上获得,而这些知识是人类几千年文化的结晶积累,是经过大量实践证明的。同时又按科学体系分开便于系统掌握,是复杂的语义系统与逻辑运算法则,并要求学习者用这一套多变的符号系统去表达感受与解释生活现象,它们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无需再究其真伪。
2.1.2 接受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大量的知识。我们知道每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精力也有限,课时也是有限的,没有时间也没有这个条件对任何事情经历直接经验,况且客观世界是无限多样和永恒发展的。而每个人绝大部分的知识还是主要通过读书,受教育来间接获得。人类的知识由于保存下来,具有内在的连续性,我们可以吸取前人积累下来的宝贵知识和经验,在此基础上,把自己在实践中获得的新知识增加到人类知识宝库中去,这样,人类认识才能不断完善,与时俱进。
2.1.3 接受性学习是一种封闭性的学习。在这种学习方式下,学生对学习的认识只局限书本上,学习目标单一,学习过程程序化,学习评价标准化。
2.1.4 接受性学习方式偏重机械记忆。容易形成思维定势,不利发散思维,是浅层理解和简单应用,缺乏有效的实践。
2.2 研究性学习
2.2.1 研究性学习的产生背景:我国在改革开放后的今天,发展不再仅仅意味着工业化,还意味着促进现代工业和知识经济的发展。知识经济在中国也已初露端倪,而当前的学校教育的发展却没有紧跟这一进程,在很大程度上还主要关注着知识的传授,没有太多的关注个体思维能力,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要求改变课程中过于强调的接受性学习,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2.2.2 研究性学习的概念与特征: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2]具体特征如下:
问题性 问题在研究性学习方式中起着重要作用。一方面,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更加有激情、有动力,目标也更加明确。另一方面,问题是一环扣一环的,在研究过程中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过程性 所谓学习的过程是指学习为了达到某个目的所经历的活动程序,学习的重要的目的之一就是理解和掌握正确的结论,所以重结论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如果这种结论不是经过自己一番努力探索、经历、分析、选择,即没有多样化的思维过程和认知方式,没有多种观点的碰撞,争论和比较,结论就难以获得,也难以真正理解和巩固,更重要的是,没有以多样性、丰富性为前提的学习过程,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就不可能培养起来。
开放性 研究性学习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的心理氛围,给学生一种心理安全感,使学生的长处能得到更好的发挥,同时又拓展自己的思维。
能动性 研究性学习是建立在学生的学习兴趣基础上的,学生根据自己喜欢的课题方向进行研究,完全是发自内心自愿研究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样能极大地开发学生的潜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使学生的学习状态从被动变为主动,从消极变为积极,从他律变到自律。
独立性 研究性学习实质上就是独立学习,它要求学生摆脱对老师的依赖,独立开展研究性的活动,自己解决所面临的问题。在授课之前,学生首先独立预习教材内容,独立完成作业,带着问题听教师的讲授,主动接受知识,解决在独立学习中的疑难问题。这种独立学习与传统学习有本质区别,独立学习重在独立性,是学生独立获取基本知识,习得基本技能的基本环节;传统预习具有从属性,从属课堂教学服务,不是学生赖以获得知识、技能的主要环节。
超前性 研究性学习的超前性区别于传统学习的跟随性,传统学习是先教后学,学生在教师教完之后,复习完成作业,只是对教师所授知识的复制,只是对知识死记硬背,容易形成思维定势;而研究性学习是先学后教,即学生首先必须超前学习,然后再进行课堂教学。这种新知识首先通过学生头脑里原有的认知结构加工改造才能被学生所真正认识和掌握,这种超前性学习使教与学的关系产生了根本的变化,即变“学跟教走”为“教为学服务”,从而真正树立起“以学为本,因学论教”的教学思想。
参与性 参与性强调的是学生作为主体对课堂教学的参与,其目的在于形成一个平等、和谐、热烈的探索氛围。宗旨是变被动学习为积极主动探究;变重结果为重过程的学习。在参与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动口、动手动脑亲自体验和探索知识的过程,远比被动地从教师那里获取现成结论要深刻得多,对学生认知发展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2.2.3 研究性学习的意义
研究性学习有助于实现综合的教育目标。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不仅可以掌握一定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还能具有相应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全面的创新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等。
研究性学习促使教学方法更加灵活多样。研究性学习在教学中的应用不只是给教学带来一种新的方式,而且还为教学带来一些新的方法,如观察教学法、实验教学法、调查教学法等,这改变了原有的灌输法,使教学方法更加灵活多样。
研究性学习有利于改变学生在教学中的被动地位。在研究性学习的特征中已说过研究性学习给学生提供充足的自由空间和主动性发挥的余地,从而有利于改变学生被动和不自由的状况,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造性发展创造条件。
研究性学习有利于改进教师的生存和发展状况。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的主要作用是帮助、指导、引导。这样可以省下很多时间去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教师的长期健康发展。
研究性学习有利于重建教师的威信和新时代的师生关系。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宝库,而是学生的指导者和帮助者,知识可以从许多渠道获得,关键在于学生自己主动去学习,此时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也就不是讲授和静听的关系了,而是一种交流的关系,研究性学习的应用有利于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
- 12-06
- 12-06
- 12-06
- 12-06
- 12-06
- 12-06
- 12-06
- 12-06
- 12-06
- 12-05
- 10-02
- 05-04
- 05-15
- 07-13
- 05-22
- 09-14
- 03-13
- 08-12
- 05-19
- 07-28